莆田鞋,“鞋都”转身产业升级
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一双双球鞋正在玻璃隔间里进行着高速踏步、翻转、柔韧度等多个环节的测试,工作人员专心记录着每一项数据变化。远处的自动生产线上,半成品的鞋子正在随着履带不断向前移动,一旁的工人们小心翼翼地进行着粘胶、布料检查等工作,并不时将瑕疵品筛查出来,以确保每双鞋的品质都能达标。
这是莆田球鞋制造厂日常的一天。
制鞋,是福建莆田的支柱产业之一。早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厂商们就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莆田全市鞋产量为13.9亿双,产值达到1311亿元,占全国1/10、全省1/3的规模。
尽管早已是名副其实的“鞋都”,但在自有品牌领域上却远落后于相邻110公里的泉州晋江,更多鞋企仍集中在代工领域上。而随着近年来代工利润的微薄,仿冒鞋灰色产业规模的壮大,莆田鞋业的名声饱受“假鞋”、“抄袭”煎熬。
“鞋都”急需恢复名声、代工厂需要利润、曾经的“阿冒”需要出路……这些都成为莆田政府和鞋商们寻求转型突破的动力。“政府牵头,莆田鞋业协会注册莆田鞋集体商标,采取‘1+N’联合创牌模式。莆田鞋运营机构与授权鞋企深度合作,赋能设计、品牌运营和渠道,鞋商只需要做自己最擅长的生产就行。”负责莆田鞋集体商标运营的林勇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尽管路途艰辛,但只要突破了困难,就是光明的未来。”
这个面积4200平方公里的寻常城市,正在努力蜕变,让外界重新认识它。
01
不得不变的莆田鞋
4月21日深夜10点,陈长炜守在工厂的设计室里,拿着即将上市的新款鞋,和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布料、设计等细节。
这将是“超火鞋业”加入“莆田鞋”商标后的第一款鞋。市场反响将决定自己能否进入自主原创品牌的赛道,不能有丝毫马虎。
“超火鞋业”和“莆田鞋”联合推出的第一款新鞋即将于2022年5月上线。
2022年3月,“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意味着莆田鞋自此有了统一品牌标识,立志摆脱“山寨”的恶名,开始进入品牌化生产推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莆田鞋集体商标采用“1+N”模式,1是指“莆田鞋”品牌,N则代表众多当地鞋企的自创品牌。在通过“必须本地注册的规上企业”、“必须要有自主品牌”、“生产的成品鞋符合莆田鞋团体标准要求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以及“企业要合法经营”等试点标准筛选后,已有16家鞋业获得该集体商标的使用授权。
陈长炜的“超火鞋业”正是其中之一。早在2016年就入行的他一直有着打造“自主原创品牌”的梦想。但由于缺乏设计、品牌管理经验等原因,迟迟无法得以实现。
“现在已到了不得不变的局面。”林勇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莆田有4200多家鞋企,50万从业人员,都到了转型的临界点。”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莆田全市鞋产量为13.9亿双,产值达到1311亿元,占全国1/10、全省1/3的规模。同样据《福建日报》报道,2021年莆田市出口鞋靴3.3亿双,货值148.2亿元。
尴尬的是,尽管鞋业早已成为莆田重要支柱产业,但在自有品牌领域上却远落后于相邻110公里的泉州晋江。和对方依靠安踏、匹克等品牌在原创领域发展得风生水起不同,莆田鞋企产业仍集中在代工、仿制等领域。
“莆田和晋江制鞋产业差不多同时起步,都依托于台商所带来的订单起家,品质上莆田鞋甚至更胜一筹。但如今却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令人唏嘘。”一位业内人士无比感慨。
上世纪80年代的莆田制鞋行业曾风光无两。包括阿迪达斯、耐克等众多国际大牌都选择在此开设代工厂,无论在技术还是设备上,都带动着当地制鞋产业不断走向成熟。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让不少品牌迁往劳动力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使得莆田代工业陷入低迷。
为了活下去,不少代工厂纷纷降低利润以获得订单。但近年来,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使得代工厂利润不断缩减。据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高端运动鞋的利润率为15%-20%,中端鞋为10%-15%,而低端鞋只有8%-12%。
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部分鞋企走上仿制之路。多年代工的经验使当地鞋企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材料渠道,仿造和大牌几近相同的鞋子并非难事,打上名牌LOGO就能以几十元的成本换回数百元的利润。一时间,“假鞋产地”、“阿冒”取代“鞋都”,成为莆田更被外界熟知的代名词。
尽管莆田多次对类似鞋企进行打击,仅在2021年3·15期间,市场监管局就曾集中销毁4.7万双高仿鞋,有效遏制了其生存空间。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鞋企和员工未来出路在哪?
“鞋都”急需恢复名声、代工厂需要利润、曾经的“阿冒”需要出路。转型成了莆田制鞋产业唯一的出路。
莆田体育中心树立着的“莆田鞋”LOGO。
02
老牌名企寻求新生
“我们要抓好这次莆田鞋转型升级的机会,再次让这个品牌辉煌起来。”在《莆田鞋,来真的》视频里,沃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宇航面对镜头,面色坚定。
“品牌”不仅是莆田鞋,更是沃特本身。作为曾经市场中最火爆的国产篮球鞋品牌,沃特是70、80后的集体记忆。在那个年代,产品质量几乎不亚于阿迪达斯、耐克
沃特工厂展示厅里,墙上摆满了一双双各式球鞋。
在莆田鞋圈里,蔡宇航的父亲蔡金辉和沃特公司,绝对算得上头部玩家。
1955年生的蔡金辉,早在1993年就联合亲朋投资360万元,创办了莆田市华丰鞋业有限公司。
创始初期,沃特公司也如同行般做着代工生意。但蔡金辉很快发现,尽管源源不断地接到订单,但利润却越来越薄。与此同时,安踏、康威等同行凭借自主品牌在行业初见成效的消息传来,让蔡金辉内心燃起自主品牌的想法。
2001年,公司正式启动“沃特”品牌,蔡金辉将发展方向定在了篮球鞋领域。彼时国内年轻人受NBA影响,有着大量玩家群体。为了生产出足以征服市场的球鞋,公司引进了多条制鞋生产线,配套以线带、电脑刺绣和彩印包装等设备。
一次,数十家经销商在蔡金辉的邀请下前往莆田工厂参观。高端的研发、先进的生产线、专业的球鞋,吸引了许多经销商当场签下订单。
那几年里,沃特公司通过签约中国女篮、王治郅等一众体育明星,以及赞助NBA广告牌等宣传,成为国内最具盛名的篮球鞋品牌,一时间风头无二。
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后,全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泡沫式增长的后遗症逐渐暴露。多数体育品牌开始规模减缩。电商的冲击也让公司数百家专卖店生意下滑,最终不得以关门歇业,此前沃特谋划许久的IPO也受到波及而宣告失败。
接连的打击,让沃特公司在2014年至2016年内彻底陷入停滞状态。
2016年,在国外读书的蔡宇航回国。作为莆田鞋圈内的“创二代”,蔡宇航深知沃特对家族的重要性。有感于沃特的由盛而衰,蔡宇航内心五味杂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振辉煌。
如何再续辉煌?蔡宇航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将此前积压的商品低价售出,另一方面重拾代工业务,同时也重新开始小规模研发设计沃特的自有品牌,丰富产品线,以积累资金重塑品牌。
但现实并不那么美好。先前的产品如今已被市场淘汰。曾经领先行业的生产线也已落后。尽管公司逐渐恢复生产,但离内心的目标差距甚远。
而“莆田鞋”品牌的成立,无疑是沃特重获新生的一大良机。自然,当林勇在2021年找到蔡金辉父子,并告知来意时,双方当即不谋而合。
沃特篮球鞋在挂上“莆田鞋”吊牌后重新上市售卖。
在蔡宇航看来,包括如今的沃特在内,莆田很多企业缺乏原创设计能力,同时在品牌和渠道上都没有方向,要独自打造自主品牌很难。对他们而言,选择“莆田鞋”平台化操作抱团取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前沃特通过质量和设计能力的领先成为国货头部玩家,如今同样可以在同品质的情况下,将性价比做到极致。而这正是沃特的机会。”
03
代工厂原创突围
代工,是莆田鞋企最大的收入来源。据数据显示,4000多家鞋厂里,有90%以上的企业都在做代工生产。
几乎所有代工厂老板都清楚,只要能接到订单,企业就能维持下去。但让他们担忧的是,命脉始终被品牌拿捏。头顶常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担心会被他人取而代之。
自有品牌同样不好做,也是业内共识。企业需要承受巨大的盈亏风险,生死只在一线间。
“打造原创知名品牌并不容易。”嘉源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方告诉记者,“不少鞋企都做过尝试,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设计能力,更多还是以‘工厂思维’做事,效果微乎其微。”
这是莆田球鞋制造厂日常的一天。
制鞋,是福建莆田的支柱产业之一。早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厂商们就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莆田全市鞋产量为13.9亿双,产值达到1311亿元,占全国1/10、全省1/3的规模。
尽管早已是名副其实的“鞋都”,但在自有品牌领域上却远落后于相邻110公里的泉州晋江,更多鞋企仍集中在代工领域上。而随着近年来代工利润的微薄,仿冒鞋灰色产业规模的壮大,莆田鞋业的名声饱受“假鞋”、“抄袭”煎熬。
“鞋都”急需恢复名声、代工厂需要利润、曾经的“阿冒”需要出路……这些都成为莆田政府和鞋商们寻求转型突破的动力。“政府牵头,莆田鞋业协会注册莆田鞋集体商标,采取‘1+N’联合创牌模式。莆田鞋运营机构与授权鞋企深度合作,赋能设计、品牌运营和渠道,鞋商只需要做自己最擅长的生产就行。”负责莆田鞋集体商标运营的林勇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尽管路途艰辛,但只要突破了困难,就是光明的未来。”
这个面积4200平方公里的寻常城市,正在努力蜕变,让外界重新认识它。
01
不得不变的莆田鞋
4月21日深夜10点,陈长炜守在工厂的设计室里,拿着即将上市的新款鞋,和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布料、设计等细节。
这将是“超火鞋业”加入“莆田鞋”商标后的第一款鞋。市场反响将决定自己能否进入自主原创品牌的赛道,不能有丝毫马虎。
“超火鞋业”和“莆田鞋”联合推出的第一款新鞋即将于2022年5月上线。
2022年3月,“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意味着莆田鞋自此有了统一品牌标识,立志摆脱“山寨”的恶名,开始进入品牌化生产推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莆田鞋集体商标采用“1+N”模式,1是指“莆田鞋”品牌,N则代表众多当地鞋企的自创品牌。在通过“必须本地注册的规上企业”、“必须要有自主品牌”、“生产的成品鞋符合莆田鞋团体标准要求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以及“企业要合法经营”等试点标准筛选后,已有16家鞋业获得该集体商标的使用授权。
陈长炜的“超火鞋业”正是其中之一。早在2016年就入行的他一直有着打造“自主原创品牌”的梦想。但由于缺乏设计、品牌管理经验等原因,迟迟无法得以实现。
“现在已到了不得不变的局面。”林勇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莆田有4200多家鞋企,50万从业人员,都到了转型的临界点。”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莆田全市鞋产量为13.9亿双,产值达到1311亿元,占全国1/10、全省1/3的规模。同样据《福建日报》报道,2021年莆田市出口鞋靴3.3亿双,货值148.2亿元。
尴尬的是,尽管鞋业早已成为莆田重要支柱产业,但在自有品牌领域上却远落后于相邻110公里的泉州晋江。和对方依靠安踏、匹克等品牌在原创领域发展得风生水起不同,莆田鞋企产业仍集中在代工、仿制等领域。
“莆田和晋江制鞋产业差不多同时起步,都依托于台商所带来的订单起家,品质上莆田鞋甚至更胜一筹。但如今却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令人唏嘘。”一位业内人士无比感慨。
上世纪80年代的莆田制鞋行业曾风光无两。包括阿迪达斯、耐克等众多国际大牌都选择在此开设代工厂,无论在技术还是设备上,都带动着当地制鞋产业不断走向成熟。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让不少品牌迁往劳动力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使得莆田代工业陷入低迷。
为了活下去,不少代工厂纷纷降低利润以获得订单。但近年来,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使得代工厂利润不断缩减。据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高端运动鞋的利润率为15%-20%,中端鞋为10%-15%,而低端鞋只有8%-12%。
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部分鞋企走上仿制之路。多年代工的经验使当地鞋企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材料渠道,仿造和大牌几近相同的鞋子并非难事,打上名牌LOGO就能以几十元的成本换回数百元的利润。一时间,“假鞋产地”、“阿冒”取代“鞋都”,成为莆田更被外界熟知的代名词。
尽管莆田多次对类似鞋企进行打击,仅在2021年3·15期间,市场监管局就曾集中销毁4.7万双高仿鞋,有效遏制了其生存空间。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鞋企和员工未来出路在哪?
“鞋都”急需恢复名声、代工厂需要利润、曾经的“阿冒”需要出路。转型成了莆田制鞋产业唯一的出路。
莆田体育中心树立着的“莆田鞋”LOGO。
02
老牌名企寻求新生
“我们要抓好这次莆田鞋转型升级的机会,再次让这个品牌辉煌起来。”在《莆田鞋,来真的》视频里,沃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宇航面对镜头,面色坚定。
“品牌”不仅是莆田鞋,更是沃特本身。作为曾经市场中最火爆的国产篮球鞋品牌,沃特是70、80后的集体记忆。在那个年代,产品质量几乎不亚于阿迪达斯、耐克
沃特工厂展示厅里,墙上摆满了一双双各式球鞋。
在莆田鞋圈里,蔡宇航的父亲蔡金辉和沃特公司,绝对算得上头部玩家。
1955年生的蔡金辉,早在1993年就联合亲朋投资360万元,创办了莆田市华丰鞋业有限公司。
创始初期,沃特公司也如同行般做着代工生意。但蔡金辉很快发现,尽管源源不断地接到订单,但利润却越来越薄。与此同时,安踏、康威等同行凭借自主品牌在行业初见成效的消息传来,让蔡金辉内心燃起自主品牌的想法。
2001年,公司正式启动“沃特”品牌,蔡金辉将发展方向定在了篮球鞋领域。彼时国内年轻人受NBA影响,有着大量玩家群体。为了生产出足以征服市场的球鞋,公司引进了多条制鞋生产线,配套以线带、电脑刺绣和彩印包装等设备。
一次,数十家经销商在蔡金辉的邀请下前往莆田工厂参观。高端的研发、先进的生产线、专业的球鞋,吸引了许多经销商当场签下订单。
那几年里,沃特公司通过签约中国女篮、王治郅等一众体育明星,以及赞助NBA广告牌等宣传,成为国内最具盛名的篮球鞋品牌,一时间风头无二。
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后,全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泡沫式增长的后遗症逐渐暴露。多数体育品牌开始规模减缩。电商的冲击也让公司数百家专卖店生意下滑,最终不得以关门歇业,此前沃特谋划许久的IPO也受到波及而宣告失败。
接连的打击,让沃特公司在2014年至2016年内彻底陷入停滞状态。
2016年,在国外读书的蔡宇航回国。作为莆田鞋圈内的“创二代”,蔡宇航深知沃特对家族的重要性。有感于沃特的由盛而衰,蔡宇航内心五味杂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振辉煌。
如何再续辉煌?蔡宇航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将此前积压的商品低价售出,另一方面重拾代工业务,同时也重新开始小规模研发设计沃特的自有品牌,丰富产品线,以积累资金重塑品牌。
但现实并不那么美好。先前的产品如今已被市场淘汰。曾经领先行业的生产线也已落后。尽管公司逐渐恢复生产,但离内心的目标差距甚远。
而“莆田鞋”品牌的成立,无疑是沃特重获新生的一大良机。自然,当林勇在2021年找到蔡金辉父子,并告知来意时,双方当即不谋而合。
沃特篮球鞋在挂上“莆田鞋”吊牌后重新上市售卖。
在蔡宇航看来,包括如今的沃特在内,莆田很多企业缺乏原创设计能力,同时在品牌和渠道上都没有方向,要独自打造自主品牌很难。对他们而言,选择“莆田鞋”平台化操作抱团取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前沃特通过质量和设计能力的领先成为国货头部玩家,如今同样可以在同品质的情况下,将性价比做到极致。而这正是沃特的机会。”
03
代工厂原创突围
代工,是莆田鞋企最大的收入来源。据数据显示,4000多家鞋厂里,有90%以上的企业都在做代工生产。
几乎所有代工厂老板都清楚,只要能接到订单,企业就能维持下去。但让他们担忧的是,命脉始终被品牌拿捏。头顶常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担心会被他人取而代之。
自有品牌同样不好做,也是业内共识。企业需要承受巨大的盈亏风险,生死只在一线间。
“打造原创知名品牌并不容易。”嘉源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方告诉记者,“不少鞋企都做过尝试,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设计能力,更多还是以‘工厂思维’做事,效果微乎其微。”
作为当地最大代工厂之一,嘉源鞋业每年不但通过OEM订单能获得近3亿元的销售额,甚至在手握完整产业链配套,以及数十项专利技术的情况下,每年还会向合作品牌输送四五十个设计款式。这让他一度对于打造自主品牌信心满满。
-----------下面是莆田本地人分享关于莆田鞋的攻略以及心得------------
我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心得,如果需要找真正莆田鞋源头货源,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首先查看一下莆田本地货源网站【货源通 】,确认该商家是否已入驻货源通,如果入驻了会在分类1“莆田鞋源头”里找到该商家的头像以及相关信息展示的(该站是莆田本地15年权威行业网站,可靠源头基本都在上面可以找到)。如下图:
2:是不是一手货源其实还需要判断一下商家IP,要求商家发一下微信定位,看一下是否真的是在莆田本地,一般外地的小代理都不会在莆田市,如果可以的话再让商家拍一些莆田安福电商城的图片或视频来进行核对。
3:为了确保该商家是否真实做生意,可以让商家拍一些最近卖出去以及发货记录给你看,这样更真实。
4:问一下商家是否可以货到付款,一般大商家或者真实做生意的都可以接受货到付款的(不排除个别商家特殊情况,这个仅参考吧)
5:看商家微信朋友圈是否经常更新(有部分商家不发朋友圈因为害怕同行恶意举报)
6:必须查看该商家的微商相册,看一下是否经常更新,看一下人气,如果人气是1000的就是新开的微商相册,人气越高证明卖货时间越长。
以上是作为一个莆田人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忙,我分享的经验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